日前,生态环境部审议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从此次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的认定标准来看,正常生产的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和部分水泥粉磨企业都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表示,水泥等重点行业前期已做很长时间的准备工作,下一步要考虑加快纳入。世界水泥协会(WCA)主席宋志平预计,2023年水泥行业将正式纳入碳交易体系。两年内,一旦国家给水泥企业下达了碳排放配额,即对水泥行业锁定了排放总量。各企业在碳排放指标的约束性下,如何运作碳资产与用好碳配额,如何提高单位产品效益与降低碳排放,是行业急需思考的问题。对于水泥行业转型问题上,世界水泥协会主席宋志平认为,“工业互联网是下一个风口。”数字化与减碳是密切相关的。宋志平介绍说,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也是减碳的重要手段。例如,泰安自动化生产线。普通自动化生产线一吨熟料需要115kg的标煤,但泰安全智能化生产线,一吨熟料仅使用83kg的标煤,减少了30kg的标煤,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水泥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分享新技术、工艺,也是现在WCA(世界水泥协会)全力以赴建立水泥行业的减碳经济的规则。在传统观念中,提到水泥,大家会想到落后、污染,曾经也有人描述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但实际上,近几十年来,通过全球水泥企业同仁、全球建材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水泥制造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建材在水泥制造、提供工程技术服务、发展绿色低碳新材料这三个方面,为减碳做了大量工作。在“十四五”双碳路径规划中,我们要做的第一是减碳,第二是固碳,第三是管碳。这三个方面有时间表、路线图,待国资委批准后,适时会向社会发布。杨军:努力探寻一条运营成本低、技术成熟度高、综合效应大的碳减排路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军曾公开表示,水泥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加快绿色转型、实现低碳循环发展已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形成共识,汇聚力量,努力探寻一条运营成本低、技术成熟度高、综合效应大的碳减排路径。行业的大企业,应勇挑重担,冲锋在前,争做绿色转型的领路人、碳减排的开路者、循环经济实践家,助推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华新总裁李叶青认为,随着全国水泥产量的不断下降,到2060年,中国水泥工业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压力在于整个减排过程。 对于未来水泥工业减碳技术的方向,李叶青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00%使用替代燃料,化石燃料为零;与混凝土紧密协同,实现混凝土产品的碳排放为零;生产低钙熟料;生产以CS、C2S2、r-C2S为主要成份的碳化硅酸盐熟料,生产碳化胶凝材料;利用回收的CO2与碳化胶凝材料碳化反应吸碳和水化交替反应生产水泥制品。而对于水泥加入碳交易体系后企业该如何应对的问题,李叶青给出的答案是调整水泥生产运行策略,“从现在起建立一种新的水泥生产方式,未来水泥生产量将以总碳量控制总产量,辅以多余碳进交易市场平衡收益的机制。”即效率降低的企业可以少生产水泥,而是让渡一部分碳排放权,通过碳交易市场获得收益,从而维持企业的资产和人员的运行。章小华: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光伏+储能、替代燃料等低碳技术研究和应用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机遇和挑战,集团要全面落实“双碳”政策,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光伏+储能、替代燃料等低碳技术研究和应用,不断提升节能降耗减碳水平。“一带一路”是把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复制到沿线国家,RCEP的实施促进东南亚国家经济持续增长,要按照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进行更高维度的产业布局,加快“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构建新型产销关系,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红狮必须从技术跟随者成长为技术引领者,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按“未来工厂”要求,实现生产线管控流程数字化,生产现场无人化,提升智能化水平。根据中国设定的“双碳”目标,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渡期仅有30年,能源和经济转型、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速度和力度,比发达国家实现转型过程的速度和力度要大得多。欧洲是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的碳达峰,达到峰值后,其实是经历了一个平台期之后才开始下降的。欧洲发达国家承诺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这将开启其碳排放快速下降的阶段,欧洲碳达峰时间与其承诺的碳中和时间相距约为60年。中国水泥企业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挑战与机遇并存。目前中国水泥行业整体上处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在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过程中,碳中和与国家制定的相关既定的发展目标,比如环境治理、美丽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将有紧密的协同关系,可以说,未来可期。作为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双碳”行动的成功,不仅对全球碳中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将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减碳行动作出表率和示范。山水集团董事长、总裁李会宝:低碳环保绿色发展,依法守规规范发展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新发展格局全面布局的一年,也是集团实施五年战略发展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集团要深入践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低碳环保绿色发展,依法守规规范发展,合作共赢持续发展”的企业核心价值观,通过构建制度体系,强化科学运营,实施精准投资,重视人才创新,深化党建引领,确保集团稳健可持续发展。“碳达峰与碳中和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贾华平认为,碳中和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碳归零”目标,而碳达峰是在规划方案,碳达峰值的确定要视国家发展和可能的减碳措施而定,它是在碳排放和基本建设中找一个“可以接受”的平衡点,碳达峰的时间是可以前后移动的。但是,碳达峰实现的越晚,碳中和的难度就越大。针对现有的水泥生产工艺,贾华平给出三条减碳路,系统的节煤节电、烧成的“两料”替代、水泥的低熟料生产。不过在他看来,这些减排方式都不能将水泥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中和到归零,水泥行业若要完成碳中和目标,最终还离不开二氧化碳的CCUS(捕集、利用、封存)。水泥工业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行业,具有全局性的影响。水泥行业必须探索出有效的减排方式。对于被其他行业寄予希望的CCUS技术,水泥专家高长明认为,由于目前CCUS市场巨大,技术费用高企,水泥行业能否承担如此巨大的成本还是一个考验。从水泥需求方面来看,我国全年水泥需求总量已经连续多年保持稳定,下行趋势逐渐明显,高长明判断,“我国水泥碳排放即将达峰,当前应该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实现逐步减排达到碳中和。”现阶段,水泥企业碳中和转型早已不是“可选项”,而是箭在弦上“必选项”。要实现“零碳中国”,需要未来十年持之以恒的关键举措与实际行动。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下,中小水泥企业还应大力推动“低碳+数字化”的运营转型,将效率提升做到极致。例如,一家欧洲水泥生产商通过创建窑炉热曲线的自学习模型优化窑炉火焰的形状和强度,节省了6%的燃料。未来领先的水泥企业可通过“低碳+数字化”的运营超越竞争对手。世界向东,中国向上。英国智库查塔姆研究所通过对过往14年的4500份专利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在水泥研究和开发方面的资金投入远超其他国家,专利申请量也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将成为水泥行业的创新中心。